邓小平理论概论系统复习资料
邓小平理论概论系统复习资料
邓小平理论概论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
3、邓小平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和理论是建立在:对时代主题转换
的正确判断。
4、建国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照搬了:苏联模式。
5、我们党从什么时候开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和波匈事件的发生。
6、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年代形成的—种社会主义模式,带有明显的:备战型或准战时型的特点。
7、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
8、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是在:1982年的十二大。
9、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与入党章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
10、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后来又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具体时间是:1945年党的七大。
二、多项选择题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表明(AB)
A.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B.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C.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和平与平等的大家庭
D.人类已经战胜了战争,消灭了战争
E.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平等发展的机会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说明(CDE)
A.邓小平理论改造了马克思主义
B.邓小平理论修正了马克思主义
C.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D.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E.邓小平理论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3、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BCD)
A.邓小平理论没有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B.邓小平理论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C.邓小平理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D.邓小平理论用—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E.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机械的重复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ACD)
A.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B.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C.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D.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E.改革是补资本主义的课
5、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BDE)
A.坚持改革开放
B.马克思列宁主义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毛泽东思想
E.邓小平理论
6、邓小平理论是(ABCDE)
A.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B.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D.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
E.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
7、学习邓小平理论要(BCD)
A.熟记邓小平的所有著作
B.认真系统地研读邓小平的著作
C.把学习邓小平著作同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思想结合。
D.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E.用什么学什么
8、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是(ABCD)
A.错误路线造成的政治混乱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C.没有及时地、成功地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D.经济搞得不好,人民生活改善不大
E.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有缺陷
三、简答题
1、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的产生,首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都是在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特征的历史
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
发展。尽管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但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
、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使当今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范围的竞争,从过[Page]
去的军事转向经济实力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上。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根据中国国情,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要问题的时代背景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
件下,在抓住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挑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找
准了改革的两个突破口,即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改革和兴办经济特区,从而使改革开放迅猛发展。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的时期。十三大第
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
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
体系的时期。十四大报告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答: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又把毛泽东思想确
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五大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和宪法。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
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邓小平理论以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深刻分析,为党和国家重新走在时代潮流前面,为中华民族以更强大的力
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规划了崭新的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而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总之,正因为邓小平理论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 既是马克思主义
的,又是“中国化”的,所以才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4、简述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及其意义。
答:中国革命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遇到
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因而只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中国
革命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邓
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5、简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关系。
答: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创立,都和理论创立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就是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由盛转衰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在胜利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又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从这以
后到“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在这十年中有正确也有错误。正确
的是,早在1956年我们就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历史局限性,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
的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源泉。错误[Page]
的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文化大革命”
充分暴露了“左”倾错误的危害和我们体制的弊端,从而促进邓小平认真总结教训,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
形成。
所以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都为邓小平理论和形成提供了历史的准备。
6、简述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与历史局限性。
答: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当时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存在战争威
胁,苏联模式带有明显的备战型或准战时型特点。这种模式有过重要的历史作用:有利于动员资源的优势,保持
了经济在一个时期内的高速增长,使苏联在短时间内从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变成欧洲一流的工业强国;在军事
上,苏联在较短时间里就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计划经济的
尝试,还推动了西方国家走向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但是,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与备战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积极作用开始弱化,粗放发展以及与此相对
应的体制的潜力也逐渐耗尽;新技术革命把苏联模式的企业缺乏活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缓慢的缺陷更加明显的
暴露出来;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从而进一步暴露了这个模式封闭半封闭的弊端。
这说明苏联模式是适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一定时期曾起过重要作用,但其历史局限性也是
明显的。
7、苏联模式有什么特点?
答: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中并存在着战
争的威胁,苏联的发展模式带有明显的备战型或准战时型的特点。具体说,这种模式的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
以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以重工业为固定的发展重点,以粗放发展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与此相适应
,形成了所有制过分单一、政企不分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苏联模式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作用。
8、当代青年为什么要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
答: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既说明了邓
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也表明努力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只有认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邓
小平理论,才能牢固地树立起只有邓小平理论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思想,自觉地按照时代发
展的要求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成为振兴中华的跨世纪人才。
学习邓小平理论,首先要认真地、系统地研读邓小平的著作,并同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以及三中全会以来
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结合起来。学习邓小平理论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邓小平理论,还要求我们学习邓小平
的革命风范和崇高品格、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四、论述题
1、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是什么?
答: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
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说的是这一理论在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还
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
思想一脉相承的。
在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在坚持和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方面,邓小平作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是[Page]
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还表现在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无不源于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又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邓小平理论没有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发展和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
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发展和创新。
2、试述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衰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的内在关系。
答: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在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经济落后的资源大国,为了尽快地增加国家的经济实
力和国防实力而选择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它有效地对付了战争与战争威胁,借
助这种模式苏联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由于这种模式以高速的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苏联的经济曾
经有过震惊世界的高速增长,使苏联由原来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变成国民生产总值在欧洲占第一位,世界占
第二位的强国。但是,随着时代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与对付战争和威胁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体
制的积极作用开始弱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粗放发展的潜力逐步耗尽。新技术革命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
全球化,从而进一步暴露了这个模式封闭半封闭的弊端和这种体制下企业缺乏活力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缓慢的弊
端,致使苏东国家从60年代开始,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到80年代未90年代初终于发生苏东剧变,从而宣告了苏
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是苏共领导人的错误路线造成的政治混乱,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战略,根本原因是苏东各国没有及时地、成功地对苏联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和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在苏联模式衰败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
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与邓小平理论诞生的关系。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是一个东方大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
实践。伟大的实践需要有伟大的理论,丰富生动的实践又为创造性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邓小平理
论就是在这样伟大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在全国改革初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和形成轮廓。
从十三大到十四大,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受国内外复杂艰难情况的考验并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邓小平
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系统。
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新鲜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伟大实践。
4、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即一方
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
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Page]
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
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
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
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
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
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5、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第一次系统地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种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87年中共十二大从12
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1992年的十四大从9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形成
了一个科学体系。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邓小平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和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对“实事求是”首先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是:毛泽东。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同: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
4、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5、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6、“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
7、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8、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依据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
道路。
9、正式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是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
10、“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
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事情。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把“实事求是”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在(ABCD)
A.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B.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Page]
C.在反对把苏联经验绝对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在反对把共产党国际的指示神圣化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E.在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在民主革命时期,教条主义曾经在党内盛行一时,党内教条主义的突出表现是(BCDE)。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
B.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
C.唯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示是从
D.不从实际出发
E.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3、邓小平批判“两个凡是”,提出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两个凡是”是指(BC)。
A.凡是正确的都要坚持
B.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C.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D.凡是党中央的决定,都要坚决照办
E.凡是存在的都是正确的
4、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指(AE)
A.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B.1982年的十二大报告
C.1987年十三大报告
D.1992年的十四大报告
E.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5、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ABCDE)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B.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C.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不能离开实事求是
E.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6、“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指(CDE)。
A.是否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D.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E.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7、“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体现了(BD)。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从实际基础出发和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E.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统一
8、“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AE)。
A.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
B.是在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的
C.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中提出的
D.是在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中提出的
E.说的是一切要经过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简答题
1、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涵及其关系。
答:我们所说的“解放思想”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
问题。
“实事求是”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
我们去研究。指的是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或书本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从中找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引出正确的结论。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
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是。如果解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就有
可能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不等于随心所欲,而必须与实事求是相联系。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为什么说“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答:“两个凡是”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党全国人民在进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中遇到的严重障碍。所
谓“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两个凡是”的实质是要继续维护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完全违背了毛泽东倡导
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把握,不能抓住一两句话断章取义,任意加以割裂和歪[Page]
曲。
真理是不能穷尽的,毛泽东思想也需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我们只把过去的一些文件、指示逐字逐句照抄
,那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谈不到正确解决任何问题。
所以,从表面上看,“两个凡是”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不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在领导真理标准讨论中提出了哪些重要思想?
答:1978年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推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大解
放。在讨论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
首先,邓小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其次,邓小平尖锐地指出真理标准争论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因为对理论要通过实践
来检验这样问题还要引起争论,根本问题是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
第三,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这场讨论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而思想路线
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实行,关键在于思想路线,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
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而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
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所以说,这场讨论意义重大,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4、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宣言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称其为“宣言书”?
答: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
一致向前看》的极其重要的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
宣言书,也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
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之所以称其为“宣言书”,是因为它们是在关键时刻,即重新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时期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受到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
作出的,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定和进一步贯彻实行有着重要意义。
5、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答:“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
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重
点突出了“有利于”,突出了过去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价值问题。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是真
理标准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以有利于人民的利益为标准,这是价值标准问题。“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
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
列宁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
。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离开自己国家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Page]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在这种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所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
的精髓。
2、如何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答:早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生产力标准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
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
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了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
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是邓小平反复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得
出的重要结论。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那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回答的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并非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问姓“资”姓“社”,而是反对离开这三条标准去抽象地
谈论社会主义,从而在改革开放中迈不开步子。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决不可以把那些既可为“资”
服务又可为“社”服务的东西, 或者根本就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一切合乎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说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
的,就决不是社会主义目前所需要和允许的。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立场,对于深化改
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定及其意义。
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
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重新确立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开始拨乱反正
,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所谓“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
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按“两个凡是”办,就无法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完全违背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坚定地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真理标
准讨论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因为全面改革要求我们重新审
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使我们的思想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发展
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过程中,先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
、引进外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可
以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定,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及一系列成果,就没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
4、邓小平是怎样分析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
了这个方针,创造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概念。邓小平在分析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时强调,要使中国[Page]
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
。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既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的特点出发,完全
按照别的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来建设中国是不可能的。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直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正式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说,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事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
基本结论。”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的是: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5、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力。
6、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7、解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发展生产力。
8、解放国内和国际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9、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再三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AB)。
A.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适应时代和历史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C.正确处理改革和建设的关系
D.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E.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CE)。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E.最终达到共同富